GYT 200.2-2004 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射频接口及协议(附编制说明)
ID: |
2F35F61011CD4019A83F824037EC5D49 |
文件大小(MB): |
1.81 |
页数: |
259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13-7-30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GY/T 200.2—2004,HFC 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第 2 部分:射频接口及协议,Specification for HFC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Part 2: RF interface and protocol,(ITU-T J.112,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Interactive,Cable Television Services,MOD ),2004-03-22 发布2004-05-01 实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 布,GY/T 200.2—2004,I,目 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和定义. 1,3.2 缩略语.. 7,4 通讯协议 .. 8,4.1 协议栈.. 8,4.2 MAC 转发器 11,4.3 网络层. 13,4.4 在网络层之上. 14,4.5 数据链路层 14,4.6 物理层. 15,5 物理媒介依从子层(PMD)规范 15,5.1 上行 16,5.2 下行 29,6 下行传输会聚子层.. 32,6.1 MPEG 包格式.. 32,6.2 HFC 数据传输的MPEG 包头.. 33,6.3 MPEG 有效负载 33,6.4 与MAC 子层的交互 33,6.5 与物理层的交互.. 34,6.6 MPEG 包头同步和恢复 34,7 媒介接入控制技术要求. 34,7.1 简介 34,7.2 MAC 帧的格式. 36,7.3 MAC 管理消息. 49,8 媒介接入控制协议操作. 78,8.1 上行带宽分配. 78,8.2 对多信道的支持.. 82,8.3 定时和同步 82,8.4 上行传输和争用解决. 84,8.5 数据链路加密的支持. 86,9 服务质量和分段. 86,9.1 操作原理.. 86,9.2 上行业务流调度业务. 97,9.3 分段.. 100,9.4 有效负载包头抑制.. 106,10 CM—CMTS 交互作用.. 111,10.1 CMTS 初始化 111,10.2 CM 初始化.. 111,10.3 标准操作 129,10.4 动态业务 132,10.5 故障检测和恢复 173,11 支持未来新 CM 的能力 174,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常用地址. 176,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参数与常量.. 178,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公用射频接口编码.. 181,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CM 配置接口规范 212,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MAC 业务定义 217,附录 F (资料性附录) 前同步码序列实例.. 224,附录 G (资料性附录) 多个上行信道 225,附录 H (规范性附录) HFC 数据传输生成树协议.. 230,附录 I (规范性附录) 错误代码和错误信息 233,附录 J (资料性附录) DOCSIS 传输和争用解决 240,附录 K (资料性附录) IGMP 举例 245,附录 L (资料性附录) 主动授权业务 247,参考文献.. 252,GY/T 200.2—2004,II,前言,GY/T 200《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分为如下两部分:,——第1部分:总体要求;,——第2部分:射频接口及协议,本部分为GY/T 200的第2部分,本部分修改采用了ITU-T J.112《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Interactive Cable Television,Services》,主要采纳该建议书的附录B(Data-over-cable radio frequency interface)。本部分与,ITU-T J.112附录B的主要区别在于,根据标准的先进性原则和我国实际情况,扩展了QoS动态分配机制,和有效负载包头抑制技术,删除了原建议书中涉及加密的相关内容,其相关内容在其他标准中另行规定,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H、附录I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J、附录K、附录L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标准化规划研究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有线电视台、华为技术公司、成都康特电子高新科技,公司、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上海广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傲龙宽频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有限公,司、香港电讯盈科公司、深圳迪科信息技术公司、广东环网公司、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金国钧、陈家兴、陈罗光、程伟耀、李熠星、龙永庆、罗晓宏、聂锋、施弛、,吴涛、杨宾华、俞迁如、曾春、曾庆军、曾学文、张朝阳,GY/T 200.2—2004,III,引言,本标准的本部分从射频接口的角度,规定了在符合GY/T 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和GY/T 180-2001《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的网络上建立数据传输系统的物理层、链路层,及网络层通信协议,并对QoS动态分配机制、有效负载包头抑制及CMTS与CM的互操作进行了详细描述,它保持了ITU-T J.112/ EuroDOCSIS 1.1的高速数据传输特性和QoS的扩展功能,并兼容EuroDOCSIS 1.0,GY/T 200.2—2004,1,HFC 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第 2 部分:射频接口及协议,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HFC网络数据双向传输系统的物理层、数……
……